帮你快速找医生

记一位终身难忘的患者朋友 --确诊之路何其难

2018年04月13日 9143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记一位终身难忘的患者朋友

--确诊之路何其难

 

当我在微医“健康号”看到《你的患者朋友》这个征文题目的时候,脑子里马上浮现出好几位“患者朋友”的身影。

作为一名在医疗战线奋战了20多年的医务工作者,这么多年的从医经历中,有过不少跟医疗相关的“故事”,有些是终身难忘的!每位医生,都有自己的“患者朋友”。

我的一位患者朋友,为何过了20多年,还能记住一位曾经给他看过病的医生呢?是因为,医生给了他第二次生命,或者是医生帮了他一辈子都不能忘记的大忙。今天,我就把这位患者朋友,介绍给大家。当你看完这个故事,或许对你今后的临床工作,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我们暂且叫这位患者朋友为“小章”吧。这个故事发生在20多年前,当年的小章,早已成为现在爷爷辈的“老章”了。记得那是我参加工作的第2个年头,我们科室收进了一位反复咯血的患者,他在多家省、地市级医院住院诊疗过,诊断都是“肺结核”。医生认为咯血是肺结核造成的,一直给予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等抗结核、垂体后叶素止血对症治疗。治疗后,咯血能停。痰涂片、痰结核杆菌培养都是阴性。X线胸片显示右上肺有低密度斑片状阴影,伴有1×1.5大小的虫蚀状空洞,内部有斑点状钙化点。从X线胸片判断,“酷似肺结核”改变。

患者入住我院时,他已经接受抗结核治疗近二年时间。但是,反复咯血,未曾间断。而且一旦咯血,量很大,容易导致窒息,严重的几次,都需要输血才能止血、恢复体能。就这样,反复咯血,反复输血,不断循环。期间也曾考虑是否外科手术切除病灶,以绝后患。但考虑到手术易引起结核病播散,加重病情,家属也犹豫不决,所以就一直拖延下来。患者不咯血时,也很少咳嗽、咳痰,无气喘、胸闷等其他症状,与常人无异。

住院后的第3周,患者又一次大咯血,几位医生一起参与了咯血窒息的抢救工作,把患者又一次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患者已经正规抗结核治疗2年,还反复咯血?我的直觉是,一定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才导致这样的结果?是诊断错误?还是治疗方案有误?还是有其他并发疾病?一个个问题,萦绕在我的脑子里。         一天下午,我在医院图书馆翻阅《中华结核呼吸杂志》时,一篇关于肺曲霉菌病的误诊案例分析,跳入了我的眼帘。文章最后写到,因为肺曲霉菌病,发病率低,确诊困难,多有误诊、漏诊情况发生。结合我分管的这位患者情况,我有一个大胆的猜测,小章是不是也患了“肺曲霉菌病”呢?我的怀疑理由有下面几个:痰涂片找不到结核杆菌、抗结核治疗肺部病灶消失缓慢、反复咯血不愈、无肺结核典型症状如盗汗、午后低热、消瘦、咳嗽、咳痰症状、无肺结核密切接触史。PPD试验弱阳性。

第二天早上,在晨会上,我大胆的把自己的想法向科主任提了出来。我的科主任是一位知识青年下放从上海来的老医生-陆主任。陆主任听了以后,哈哈大笑,说了一句:到底是年轻人啊!什么都敢想,你知道吗?肺曲霉菌病的病例,据我所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在杂志上公开报导的病例不会超过30例。怎么可能是这样少见的疾病呢?我们做医生的,需要从概率角度,去分析病情、诊断疾病。不能搞标新立异、出风头那一套,去想一些稀奇古怪的疾病。其他医生,也认为主任的话有道理,支持继续抗结核治疗。我听了,也无言反驳主任的话。心理暗想,只有拿到足够的证据,才能说服他人。

当年,我们医院刚刚引进了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我就给患者开了这个检查项目。一周后,我拿到了病理检查报告单,结论是:肺霉菌感染?结核?虽然这样的报告,还是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但至少把“肺霉菌感染”放在了前面的位置上。我猜测,病理医生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害怕自己误诊了,才在后面加了一个大大的“?”号。患者家属知道了这个信息以后,坚持要求借出病理切片,送省级大医院进一步确诊。我想,大家也应该猜到了结果,上级医院明确了“肺曲霉菌病”的诊断。

后来,病人要求出院,前往省级医院手术切除治疗,再加抗真菌治疗,患者彻底治愈,再未咯血。出院以后,患者就一直与我保持联系,从当年寄“明信片”、写书信开始,到后来的电话、BP机信息,上世纪90年代的的手机短信、163电子邮件、QQ信息、一直到现在的微信联系。直到现在,每到逢年过节,他都会给我发来节日祝贺短信,从未间断。

现在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突出,作为一名医生,时不时在媒体上可以看到“医闹”、“患者伤医”事件。我认为,大部分患者还是把医生当作自己可信赖的朋友。

一直以来,大家称医生为“白衣天使”。天使是神,不是人。但我认为,医生是有血有肉、也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医者仁心”。我认为,大部分的医生都有一颗“仁心、爱心”,希望用自己的医术帮助更多的患者,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只要医生把患者当亲人,当朋友,患者也会把医生当朋友!

 #患者朋友#

2018.4.13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