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第十二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纪要

2020年08月14日 917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由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肝癌学组协办,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和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共同承办的第十二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于2009年9月16-19日在辽宁省沈阳市召开。本次大会主席为叶胜龙教授,执行主席为戴朝六教授。吴孟超、汤钊猷、顾健人、刘允怡、范上达和郑树森院士应邀作了大会报告。来自全国的40余名专家分别就肝癌的基础研究、综合防治、外科治疗、靶向治疗和复发转移等专题作了大会发言。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近200篇,参会代表500余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肝胆脾外科戴朝六

  吴孟超院士精要概述了我国肝脏外科的发展历程。他指出,现今我国肝脏外科的宏观发展方向为强调个体化治疗,重视新药物、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汤钊猷院士认为近年来转移复发已成为我国肝脏外科发展的瓶颈,而肝癌转移干预是进一步提高疗效的关键。顾建人院士指出肝癌发生发展的蛋白质组学将在一个新的视角上为肝癌早期预测、诊断、转归和预后预测提供新型的生物标志物群和体系,并将成为肝癌诊断的新方法。刘允怡院士指出,对于小肝癌,在患者的肝功能正常的情况下,RFA可取代部分肝切除而成为第一线的治疗手段。对于复发性肝癌,RFA同样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的优点,但这一结论尚有待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范上达院士提出为了改进当前的供肝分配制度,有必要对肝癌进行生物学行为研究。郑树森院士指出“杭州标准”不但可以扩大适应证,并且移植效果不逊于“米兰标准”,值得推广。

  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叶胜龙教授指出,依据“早期、微创、靶向、综合”的原则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序贯应用各种治疗方法,增强互补,避免拮抗,将有助于提高整体疗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教授和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李强教授认为肝切除术是目前肝癌治疗最有效的手段。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严律南教授强调了大肝癌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的重要性,指出术前肝脏储备功能的准确评估,术中的精细操作,术后严密观察与管理,预防并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是提高肝癌手术效果的重要保证。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陈孝平教授提出的根据肿瘤大小进行肝癌分级的标准已被学术界广为接受,其采用的陈氏血流阻断+肝脏双悬吊技术的原位肝切除术治疗大肝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戴朝六教授介绍了肝脏巨大尾状叶肿瘤切除应注意的问题,术前构建明确的肝门部血管立体结构,综合性选择手术入路以及术中肝门部的精细解剖是该类手术成功的三大要素。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丛文铭教授等研究发现约25%的复发性肝细胞癌具有多中心(多克隆)起源的特点,同时他们还从6条染色体上的15个微卫星位点中鉴定出6个更为敏感和特异的位点,有望作为鉴别多中心肝癌发生的首选位点。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杨甲梅教授提出巨大肿瘤压迫并侵犯重要管道,胆管、门静脉、腔静脉癌栓等均不是大肝癌手术的绝对禁忌证,其应用半肝完全阻断无血切肝以及肝后隧道方法使大肝癌切除后5年生存率达到26.2% ~38.7%。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俭教授提出个体化治疗策略对提高肝移植患者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江西省肿瘤医院饶荣生教授报道临床应用曲式无血切肝法可获得非常满意的效果,该法安全且简单易行,便于在基层推广。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别平教授介绍了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治疗特殊部位肝癌的经验,为肝癌的外科治疗积累了新的经验。RFA是一种重要的肝癌治疗手段,但在适应证选择上还存在不少争论。解放军总医院董家鸿教授认为,多学科专家联合讨论,共同制定确定性治疗方案的综合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21世纪肝癌的治疗理念与策略正在发生深刻转变,以临床循证决策和精准技术为基础实现肝癌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必将进一步提高肝癌的治疗效果。

  本次会议进行了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的改选工作,成立了以樊嘉教授为主任委员,李强、丛文铭、陈敏山、应敏刚和戴朝六教授为副主任委员,任正刚教授为秘书长的新一届委员会。会议讨论并决定第十三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于2011年在重庆市召开。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