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宝宝入睡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2017年11月26日 961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原因一:护理不当
主要发生在6个月-4岁儿童,睡前家庭成员有抱着孩子抱拍、摇、走动或橡皮奶头(含奶头)习惯。这些入睡伴随的活动一直持续到小儿完全入睡才能轻轻放到睡床上,久之养成习惯。夜间小儿睡眠一个周期醒来是正常现象。一般稍微活动又入睡,父母甚至并不察觉。但有的孩子醒来仍然要求抱、拍、摇或含奶头才能入睡,不满足他的要求就哭闹不止。因为他缺少习惯了的入睡伴随活动就不能自己入睡。
处理方法
为了纠正婴幼儿要求睡前抱、拍、摇等不良的习惯,第1夜入睡时,让小孩自己躺在小床上睡,如果孩子开始哭,可让他哭一段时间,至少1-2分钟,可给予安慰,但不要抱起来,直到他安静下来,父母可离开。如果孩子又哭,等待更长时间(2-5分钟),再给予安慰。这样可反复多次,这过程可持续数小时,鼓励父母坚持这样做,第2夜入睡时做法同前,但小儿哭闹时等待时间延长。第1次为2-4分钟后,给予安慰,第2次5-10分钟,以后更加延长。在这样做时,父母不应该生气或缺乏信心,坚持做下去。第3夜可以见效。小儿由大哭变为小声哭泣,以后停止哭泣,自己入睡。夜间醒来时间变短,醒后不哭,自己又进入睡眠。此方法不适合小月龄宝宝。
原因二:摄入液量和食物过多
健康婴儿到6个月时能整夜睡,不需要夜间进食。如果夜间小儿醒来,因为他饿了、口渴,给喂奶喂水,养成习惯,小儿夜间就会有饥饿感,必须进食,才能再入睡。进液量多了,必然尿多,排尿也可使小儿醒来。如果这样次数多了,打乱婴幼儿正常的日夜节律和睡眠周期,也可影响其体温、消化和内分泌分泌的昼夜节律,不利于小儿正常生长发育。
处理方法
夜间进食或饮水过多者,在小儿睡前吃饱些,如牛奶加些米粉类食品,使奶变稠。睡前尽量少喝水。夜间醒后吃奶量逐渐减少,牛奶逐渐加水变稀。并逐渐延长喂养间隔时间,直到完全停止夜间喂养。由于夜间入量减少,排尿量就会减少,可稳定延长持续睡眠时间。

原因三:环境因素
从婴幼儿起应该有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固定的睡眠环境。规定时间起床,白天小睡,进食和晚间上床,应严格执行。小儿最好独睡在小床上(有些国家小儿有自己的卧室),睡床的枕头、被和伴随小玩具尽量固定。当小儿有睡意时自己躺好,入睡前父母说一声再见或亲亲小脸后离开,养成小儿自己入睡的好习惯。如果小儿不能坚持,要离开小床,故意找理由如喝水、看电视、玩等应给予制止。如家长让步,他的要求会逐渐升级,不可能养成有规律的睡眠习惯。此外,睡眠环境噪音干扰,如家中收音机、电视机或临近产生的声响均可妨碍儿童睡眠。
处理方法
睡眠环境的改善是容易理解的。但解决起来会有实际困难,特别是居住条件的限制。父母应因地制宜尽可能创造条件,使儿童有一个固定的适当睡眠环境。
原因四:过敏
人奶蛋白过敏在婴幼儿可引起严重的睡眠失调。牛奶过敏在临床上常难和肠绞痛区别,因为开始于同样年龄,伴有少睡、烦躁、间断夜间苦恼。典型表现为晚上醒(每晚5-6次),总的睡眠时间缩短。白天也经常苦恼。体格检查无明显异常,可能有些婴儿有贫血或便血。多导睡眠图分析显示睡眠紊乱。诊断可根据临床症状和过敏试验。过敏试验常显示IgE水平增高,牛奶蛋白放射过敏吸收试验(Radioallergosorbenttest即RAST)阳性。
处理方法
有奶品过敏史,一旦确诊,用水解奶蛋白奶方在数周内解决睡眠障碍。这种过敏常见在2-4时自然缓解。
原因五:其他
如中耳炎、神经系统疾病也可引起睡眠失调。
处理方法
其他疾病引起睡眠失调应治疗原发疾病。

宝宝夜间哭闹在什么情况下应看医生
1.早产或窒息的婴儿表现夜间哭闹,如果用各种方法安慰无效,常有脑损失、脑瘫的患儿在早期可表现爱哭闹。
2.婴儿平时睡得很好,突然发生夜间哭闹,有可能是生病了。最常见为感冒发烧,因鼻堵、全身不适而哭闹。有中耳炎的婴儿常因耳痛而哭闹,你可轻轻拉拉宝宝的耳朵,拉耳朵大哭说明耳痛。因腹疼而哭时,表现为腹胀、肛门排气,大便秘结或腹泻。在排尿时哭加重,可能有泌尿道感染。
以上情况应找儿科医生诊治。还有一种表现为剧烈哭闹和安静交替出现,伴有腹胀、呕吐,有可能是肠套叠,属婴儿急腹症,及时处理可避手术治疗,应立即找小儿外科医生诊治。
此外,睡眠过多,甚至不知道饥饿,表现得过分“老实”的婴儿,要注意是否有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如不及时发现和治疗,可造成不可逆的智力低下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