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预防静脉血栓栓塞征,集束化护理干预很重要!

2020年07月19日 8823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导语

静脉血栓栓塞征(VTE)是一种严重危害患者安全的常见疾病,已成为继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后第三种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死亡原因,虽然其危害大,但是一种可以积极预防尽早干预的疾病,受关注度越来越高。

首先简单了解一下VTE:

关于定义:

深静脉血栓  DVT: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多见于下肢深静脉。



肺血栓栓塞症PTE: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主干或其分支导致的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是导致住院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静脉血栓栓塞症  VTE: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DVT与PTE两者相互关联,是同一疾病在不同阶段不同部位的表现。

VTE的形成机制







VTE的预防


(一)基础预防

1、术中和术后适度补液、饮水、避免脱水;



2、抬高患肢:抬高下肢20~30°(略高于心脏水平),禁止腘窝及小腿下单独垫枕;



3、改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控制血糖、血脂;



4、规范静脉穿刺技术,尽量避免深静脉穿刺和下肢静脉穿刺输液;



5、早期活动,尽早下床;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



a.被动运动对于因疾病原因或手术要求等双下肢不能自主活动的患者给予按摩比目鱼肌、腓肠肌并给予踝关节被动运动。人工挤压腓肠肌,应避开伤口,从足部到大腿由远到近被动按摩,10~30分钟/次,6~8次/日;足踝关节屈伸运动,10秒*10~30次/组,至少8组/日。



b.主动运动卧床、清醒后或麻醉作用消失后,指导患者主动踝泵运动(用力、最大限度、反复地屈伸踝关节),10秒*10~30次/组,至少8组/日;如病情允许可做膝关节屈伸运动;指导术后患者行深呼吸,每小时10~20次,增加膈肌运动,促进血液回流。


(二)物理预防

①梯度压力袜

a.准确测量腿部尺寸。步骤如下:脚后跟到臀弯的长度、小腿肚围长、脚后跟到膝盖弯的长度(膝长型)、大腿根围长。



b.根据尺寸选择对应型号的梯度压力袜。



c.可以24小时连续使用,能有效增加静脉回流,减少血流在小腿的瘀滞,是一种非常安全、方便、非侵入性的预防方案。护士应注意根据患者情况注意查看梯度压力袜穿戴是否正确,肢体血运情况。



②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

从足、小腿、大腿序贯加压,使血流增加200%-240%,临床多为足底、小腿联合气囊加压泵,频率为30分钟/次,2~4次/日。



物理预防的禁忌症: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下肢严重水肿、下肢深静脉血栓症、血栓(性)静脉炎、肺栓塞、下肢局部情况异常(如皮炎、坏疽、近期接受皮肤移植手术)、下肢血管严重动脉硬化、其他缺血性血管病变及下肢严重畸形。  


(三)药物预防

遵医嘱给予抗凝药物,加强用药护理。对有出血风险的患者应权衡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增加出血风险的利弊。目前可选择的药物有:低分子肝素、普通肝素钠、口服抗凝药物等。


(四)ICU针对性预防



(图一)电子生物反馈



(图二)良肢摆放




(图三、四、五)瘫痪肢体按摩



(图六)下肢被动运动

早期进行针对性的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对于预防VTE的发生尤为重要。



①电子生物反馈治疗仪、下肢功率车的使用尤为重要,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肢体血流的泵注力,促使缓滞的血液加速回流;



(2)定时翻身扣背、良肢位的正确摆放、偏瘫肢体按摩,同时避免膝下长时间垫枕及过度屈膝,能有效预防患者关节僵直及肌肉废用性萎缩,减少血液淤滞,促进血液循环;



(3)避免下肢置留置针及同一血管反复穿刺可以减少静脉炎或血管内膜损伤的发生;



(4)规范化的病情观察有助于及时发现VTE发生的先兆并予以处理,例如:定期测量双下肢周径,注重观察患者有无胸闷、胸痛、咯血,下肢有无皮肤颜色及皮温变化、疼痛、肿胀等情况,从而达到预防VTE的效果;



(5)ICU由专业团队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指导,使患者及家属能主动参与并积极配合,激发了患者及家属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了其协同作用,有利于减少VTE的发生,同时也提高了本科护理满意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