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亮剑“手足口病” 中医中药显神效

2019年07月03日 9444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目前正值"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做为家长的您准备好了吗?

laurasanders(jennyliu1989/译)对于手足口病我们并不陌生也不必困惑,手足口病在牛、羊、猪身上都可能发病,它是一种由少量不同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病。因为手足口病容易在日托幼儿园、游戏场地、泳池等地方快速传播,所以大多数孩子容易在5岁前感染该病。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科杨东新

我院是广东省手足口病专家组组长单位,在全省手足口病防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的经验是多学科协作,中医药早期介入。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目前西医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主要对症治疗。

流行病学概况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导。中国自1981年在上海始见本病,以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导。

传染源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口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口感染,并常造成流行。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传播。

易感人群

人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受感后可获得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病毒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为100:1,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岁以内占发病数85%~9 5%。据国外观察报告,在人群中,每隔2~3年流行一次,主要是非流行期间新生儿出世,易感者逐渐积累,达到一定数量时,便为新的流行提供先决条件。中国天津市1983年流行后,散发病例不断,1986年再次发生流行,而且两次均为Cox Al6引起。

流行方式

手足口病分布极广泛,无严格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有此类发病集聚现象。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天津市两次较大流行,托幼单位儿童发病率明显高于散居儿童。家庭散发,常一家一例;家庭暴发,一家多人或小孩子与成人全部感染发病。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很多,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新肠道病毒。CoxA组的16、4、5、7、9、10型,CoxB组的2、5、13型,以及EV 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最常见为Cox Al6及EV 71型,有的报导埃可病毒及CoxB组某些型也可引起,但仍没获得到进一步证实。

从有关资料表明,手足口病的病原体经历了较大的变迁。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对药物具有抗性,75%酒精,5%来苏对肠道病毒没有作用,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但1mol浓度二价阳离子环境可提高病毒对热灭活的抵抗力,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临床表现及病理

临床表现

因手足口病而引起的脚掌疱疹

手足口病具有肠道病毒感染的共同特征。从最常见的无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至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均可发生。潜伏期一般3~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四部曲);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临床特征累。部分患者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如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等。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水疱和皮疹通常在一周内消退。

合并症

手足口病主要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本病流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监测,如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时,就要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近年发现EV 71较Cox Al6所致手足口病有更多机会发生无菌性脑膜炎,其症状呈现为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燥、睡眠不安稳等;身体偶尔可发现非特异性红丘疹,甚至点状出血点。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多见于2岁以内患儿。

诊断及鉴别诊断

主要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确诊时须有病原学的检查依据。

好发于夏秋季节;

以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常在婴幼儿集聚的场所发生,呈流行趋势。

临床主要表现为初起发热,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继而口腔、手、足等部位粘膜、皮肤出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

病程较短,多在一周内痊愈。

实验室诊断

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为实验室诊断病例

病毒分离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中分离到肠道病毒。

血清学检验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核酸检验自病人血清、脑脊液、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等标本中检测到病原核酸

手足口病和口蹄疫的区别

口蹄疫、手足口病虽患病部位均在口腔、手指间、足趾端,有相似之处,但症状体征各有不同。

口蹄疫的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属人畜共患病原体。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类动物如牛、羊、猪、鹿、骆驼等发生,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只有先出现兽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瘢,经皮肤黏膜感染的;偶尔也有食用了病毒污染而又未加热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人患口蹄疫决定于与病畜的接触,发病人群的年龄广泛;而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儿和儿童传染病,3岁以下患儿占绝大多数。口蹄疫起病后主要表现为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疱疹损害两大特征。而手足口病大多无发热或低热,仅有呼吸道感染和口腔黏膜疱疹及手指、足部、臀部、膝部丘疹。口蹄疫需先有当地牲畜口蹄疫发生或流行,并有与病畜接触机会,或饮用病畜污染而未加热的奶等感染关系。手足口病,患儿传染性明显,呈流行性传播,且临床表现有区别。口蹄疫、手足口病都可在临床基础上诊断,必要时分离病毒做出病原学确诊。

疫情报告

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对符合上述病例定义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报告。

治疗

本病如无并发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内痊愈。治疗原则主要为对症治疗。可服用抗病毒药物及清热解毒中草药及维生素B、维生素C等。有合并症的病人可肌注丙球蛋白。在患病期间,应加强患儿的护理,作好口腔卫生。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食物以流质及半流质等无刺激性食物为宜。手足口病因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驰张性麻痹等,故应加强观察,不可掉以轻心。

预防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

个人预防措施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

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辟诊室(台)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台)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

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

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

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患者增多或肠道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时,要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

手足口病的七个事实和一个谜题

由于手足口病是由病毒引起的,所以除了与病毒斗争,没有很多事要做。下面是关于手足口病的7个事实和1个谜题。

1、郁闷的是,你可能会不止一次的感染手足口病。手足口病的元凶主要是柯萨奇病毒A16或者是肠病毒71。但是其他病毒也可能引起手足口病。柯萨奇病毒A16会引起高烧和特殊皮疹,对儿童身体可能造成严重损害。亚特兰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医学流行病专家艾琳·施耐德(Eileen Schneider)说:“在柯萨奇病毒A16爆发时期,我们看到有水泡的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在中国内地和香港发现肠病毒71的变异亚群。病毒的多样性意味着得过一次手足口病并不会终生免疫。根据病毒的相似性,早前的暴露可能会帮助身体战胜新的病毒,但这并不是一定的。

2、与很多其他病毒一样,肠病毒喜欢温暖的环境。这就表示在南方手足口病更常见。在凉爽的地方,手足口病发病率呈现季节性波动,在夏天和早秋期间发病率达到顶峰。

3、对抗肠病毒71的手足口疫苗正在研制中。在对大量中国儿童的研究中,灭活的病毒表现出来强大的保护功效。但是,该疫苗并不能对抗由于柯萨奇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

4、这些高传染性疾病可以通过分泌物传播,例如唾液和粪便。英国利物浦大学的汤姆·所罗门(Tom Solomon)认为,这些身体的分泌物有许多病毒,因为他们会在嘴里,喉咙,肠道里增殖。水泡里也会有许多病毒颗粒,但是水泡渗出液并不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5、在感染手足口病之后,如果手指甲脱落不要感到惊慌,这是可能发生的情况。我们遇到多例脱甲病人,脱掉指甲会换新的指甲。

6、手足口病病毒会在身体中存在很长时间。在染病儿童的粪便中,柯萨奇A16可存在长达六周,肠病毒71可能会持续10周。在此期间感染减少,但是人们对于儿童应该隔离多久还存在争议。在美国不同的医生有不同的意见。有的医生说两天就可以回归社会生活了。但有的儿科医生却认为说小孩想要回到人群中需要等水泡全部退去。还有的医生说只要退烧传染性就没有了。施耐德认为,没有一个神奇的数字可以准确的描述人是在多少天后就安全或者出问题。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认真观察每个儿童的症状,然后再判断。

7、如果你曾经开车到达纽约城北87号,你有可能与柯萨奇病毒擦肩而过,纽约市北部正存放着含有新发现的柯萨奇病的的粪便样本。

最后,有一个迷题:病毒一般情况下为什么会作用于手、足、口,在这3各部位产生疱疹,而其他地方都不会有事(有疱疹)的原因,这依然是个谜,至少对于大众、病毒专家以及许多儿科医生来说是个谜题。所罗门说:“我认为没人确定这个原因。对于嘴和喉咙的伤害可以使病毒通过咳嗽高效传播,但是手和脚的水泡可能只是病毒的栖身之所。”

对于手足口病来说,有些病例较轻(只表现为手、足、口的疱疹)并具有自限性,但有些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和脊髓灰质炎样麻痹等神经系统症状的严重临床表现。甚至死亡。EV71型病毒感染是严重病例及死亡病例的主要病因,但中国2008和2009年出现的大面积暴发的主要病因既有EV71型病毒也有柯萨奇病毒A16型。

2017-05-19目前又到广东的手足口病高发季节,此类患儿明显增多,请家长朋友们尽早选用中医药疗法介入治疗,缩短病程,让孩子们的痛苦减轻,少走弯路!

未完待续……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0